历史上“楚汉之争”以刘邦登上帝位,创建大汉政权,项羽兵败垓下,别姬自刎而告终,后来有很多人都替项羽抱不平,认为项羽才有真正的英雄气魄。他的失败,并非战败,而是天意,非战之罪,天亡项羽的说法也因此历来以久。楚汉之争前期,项羽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刘邦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亲自到鸿门赴宴请罪。可是垓下一战,就把项羽彻底地搞定了。所以,有这种想法也不足为奇。
清代诗人王昙悼项羽的几首诗写得非常好,很切实际,其中一首是这么写的:“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头颅赠马童。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三月火,让他娄敬说关东。"项羽性情粗犷豪爽,古今皆知。历史上记载说,项羽兵败垓下,一个人别姬突围而出,可是刘邦的追兵紧追不舍,在追兵追近的时候,他回头一看,追他的竟然是他的老部下马童,马童见他回头,赶紧侧过脸去。以项羽的千夫不当之勇,他完全可以将马童斩于剑下,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对马童说:"你不是我的故人马童吗?不要怕,听说刘季下令,得我头者,可以得千金,封万户候。你既然是我的老部下,老熟人,我就把这颗头送给你。”于是自刎了,把天下拱手送给了刘邦。
就现在的心理角度来说,项羽的心理肯定有缺陷,不正常。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可以想象他心里充满了无奈与绝望,认为前面没有一丝的曙光,可以说心被彻底地击碎了。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差强人意的,完全没有一个久经沙场,反复磨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唯一一次的失败,就轻而易举地绝望了,这简直就不是一个英雄的行为嘛!他完全可以从失败中站起来,重新树立起斗志,他的部下多数是散了的,以他的威望,重新组成一支善战的军队没有任何的问题。可他倒好,把一颗千金之头送人了,没有了生命,拿什么去斗,连本钱都没有了,那么也只能是失败的命运了。反过来看刘邦,经过那么多次的失败,被项羽打得四处乱跑。最后不得不亲自到鸿门去请罪,应该说受尽了磨难,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并没有在绝望的时候就自己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是化绝望为动力,忍辱负重,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机会,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并没有意外的因素,恰恰是意料之中的结局。只要灵魂是坚强的,心是完美的,即使遇到了一些困难,暂时没有什么作为。可这些都只能是暂时的,心中只要有抱负,有计划,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项羽一直看不起读书人,看不起那些用计谋的人,认为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众所周之,从人类文明以来,人类无处不在使用着计谋,我们的老祖先用食物把猎物诱捕在陷井里,就是很好的例子。用兵贵于勇,合于谋,兵士勇敢当自不必说,而指挥者的谋略方法是万万不能少的。项羽的兵士勇悍无比,打遍天下无敌。可最后却败在四面楚歌的音乐声中,不失为一大说明,一计可抵千万兵啊!
在现代的文明社会中,计谋也可以说无处不在,而人们还有传统思想认为,耍手段的一般不是什么好东西,用阴谋诡计的一般也不是什么好人。事实证明,光靠匹夫之勇,光靠自己的一双手,靠自己的身体去办事,是得不到多少好处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在于大脑,人可以想很多的东西,以至于在大千的进化中人才能够鹤立鸡群。计谋本身并没有忠奸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而完全在于使用计谋的好与坏。所以用大统来评价使用计谋者的是非曲直,是不公平的。项羽有一句名言,说:“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谁之知者?”所有的付出他都是为了面子,为了回到家乡父老面前去炫耀。不然就如晚上穿着好衣服,没有人看见一样,有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说是胸无大志。而且项羽的心胸非常狭窄,听不进别人半点意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意孤行,缺少一颗接受别人的心。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天下,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天下,用天下人的智慧去治理天下,他不懂得为种道理。刘邦反而广采群议,自己的意见有时候错了,在明白了之后也能改听别人的意见,这是需要很宽广的胸怀的。项羽在咸阳宫放了一把火烧了三个月方才熄歇,秦始皇的子孙后代也被埋在了黄土之下,这种暴力也应该是发指的行为了。所以有人说,项羽一把火烧掉了本该属于他的江山。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大失民心,最后沦落为败军之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胜者王,败者寇。”无论历史怎样去评说,现实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项王也永远只是一胩让人同情的霸王而已,他的行为并不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