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闲话糊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糊涂”在字典里的定义是个贬义词:“一般指人的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凡是犯了糊涂的人,轻者,会招来责骂,比如糊里糊涂,糊涂虫等;重者,因玩忽职守或一时糊涂贪赃枉法而锒铛入狱,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后,往往后悔不已:“一时失足,成千古恨,我怎么就这么糊涂啊。”

    表面上看糊涂害人不浅,是个祸害,但也不是那么绝对,美国有心理学家说:“糊涂对人有益处,有限的糊涂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对安心工作,创造事业都有好处。”这个美国人说的一番话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糊涂一点,也容易与人和谐相处,有益于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婚姻家庭方面,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比如,婆媳之间多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心生芥蒂,若是双方都能装装糊涂,被夹在婆媳之间两头受气的男人们自然会减少很多焦虑。

    在中国古代对糊涂理解的最为深刻的当属郑板桥,由于郑深谙“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于是就有了郑板桥“难得糊涂”的体悟,这句话后来被很多官吏曲解为明哲保身,并奉为做座右铭。从郑板桥的处时哲学中,不难看出他不屑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傲骨,但也显现出消极无奈的一面,清正廉洁的郑板桥混迹官场,屡屡受到贪官污吏的嘲讽和刁难,虽然用嬉笑怒骂来抗争,但也难以摆脱消极脱世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最终归隐山林。

    刘逸生先生在他的札记中总结说:“看来一个人即使聪明,也应该保持有限的糊涂,遇上某些难办的事情,更要装些糊涂。样样都明察秋毫,斤斤计较于己于人都没有好处,当然,‘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大事又不能含混了,话是不能说死的。”逸生先生说的明确又含蓄,以现代人的思想理念很好的辩证了糊涂和大小事之间的哲学关系。对于不是原则问题的小事,装一下糊涂不是中庸之道,而是恭谦、温和、忍让的美德,又是一种宽容的态度,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

    在和谐的社会环境里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糊涂可以用来缓解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矛盾,糊涂里饱含了人的智慧和修养,是一种超脱的心态,把这种糊涂理解为大智若愚也不为过。但糊涂也不能滥用,在原则问题面前绝对不能糊涂,在民主法制的社会里,应该勇敢的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勇于同各种消极、腐败等不良现象作斗争,倘若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味是非不明,不辨真伪,唯唯诺诺,不仅降低了道德水准,还丢失了作人的原则。

    由此看来,该装糊涂时要糊涂,不该糊涂时决不能糊涂。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