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读书不可贵以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很多人片面的理解读书的“贵以专”特别强调一个“专”字,除了自己偏好的类别或自己喜欢的作品之外,剩下的就不再问津,这种“专攻一业不及其他”的阅读方式,无异于画地为牢、自我封闭,无论是对求知还是对作学问都很不利。

    古人把有学问的人称之为“博士”是很有道理的,纵观今古中外,但凡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是广闻博学之士。南齐科学家祖冲之“不但专攻数术,而且搜练今古”;唐朝散文家韩愈“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五代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宋代王安石则“自百诸子之书,至于哈经、素问、本草,无所不读,无所不问。”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不但有着极为丰富的哲学、经济、历史、法律等社会学科知识,还兼具深厚的文学修养,对海涅,哥德,莎士比亚,但丁,巴尔扎克等名家的作品都很熟悉,很多名句都能顺口背诵。在自然科学领域,马克思同样有很高的造诣,曾研究过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工农商以及金融等学科,同时,马克思还是一个杰出的语言学家,能用英文和法文写作,即使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鲁迅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无相干的,也要浏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文学书;学文的,偏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鲁讯先生的一番话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盆水无以行舟,寸土不能植树,求知识,作学问也是这个道理,多读一种书,多了解一门知识,就如同多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交叉,边缘学科的层出不穷,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知识格局要求我们读书要更广更博。西方国家曾对2000名科学家的成果论文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了调研,发现他们中间很少有人只精通一门专业。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要作哲学家,需念不是哲学的书。”德国化学家希腾贝格也说:“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未必真懂化学。”这些话听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仔细思量,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各个学科之间不仅相互渗透,又需要互相支持,再经过相互补充,才能趋于完美。

    据说,阿基米德对王冠含金量的计算方法百思不得其解,却在浴盆里受到启发。阿基米德所悟是由于人脑的两个半球各司其职,分别司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所造成的,读书也是一样,在读书的过程中交替阅读不同内容,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书籍,正好适应大脑活动规律,让大脑轮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疲劳,提高了效率,说不定还能从中受到启迪,解决一些难题。而读书“贵以专”的习惯,势必造成视阈短浅,结构单一,使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读书的效率和效果也因此打了很大的折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