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连州位于粤西北山区、五岭南麓,毗邻广西、湖南,历史上,是南下广州、北通湘、桂的重镇;据记载始建于公元前138年的汉时。二千多年来,韩愈、刘禹锡、元结、周敦颐等著名文人都曾在此驻足。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广东省会曾迁徙至此。小日本看连州城四面环山,进出的唯一通道连江更是高山耸峙、地势险要,始终不敢加兵进犯。古老的连州城随之繁华一时。
发源于连州境内的连江,又称小北江,古称湟水、湟川,流经连州、阳山,至鹰德境内入北江,复入珠江以趋于海。沿江号称有七潭、八咀、九角、十三峡、一百多个滩。自古以来 “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得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韩愈送区册序)。但沧桑巨变,今日连江上建造了11座集通航、灌溉、发电于一体的梯级工程,这条古老的水上航道已化险为夷了。
辛巳年冬月,我和朋友乘小艇漂流了位于连江上游、连州境内的湟川三峡。
所谓“湟川三峡”指的是龙泉峡、楞枷古峡和羊跳峡。三段峡谷蜿蜒相连,长约30公里。古时候,它是连州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山高、峡险、流急。在航行工具很原始的时代,通过它真非易事。加之过了三峡,就到了阳山县界,所以当地人就以是否漂过湟川三峡为标准来评定一个人是否见过世面。
是日也,冷风飕飕,细雨霏霏。余一行从连州市区东3公里处的龙船水闸码头登艇,顺流而下,很快便进入了龙泉峡。但见夹江两岸千山相连,绵延不绝。导游说这一带的山,都是石灰岩地貌,故虽常年雨水充足,却只生灌木、野草。但看那重峦叠翠雄峻的气魄,亦足以令人为之一振。因为是枯水季节,水位极浅。据说最浅的江段,主航道也只有0。8米深,幸好我们乘的小艇吃水只有0。5米,可安然通过。货运和客运都停止了,只剩几艘我们这样的小游艇在穿行,整个航道显得特别冷清。
小马达隆隆地叫着,小艇不急不缓地向下游漂着。我们顶着凛冽寒风坐在甲板上听导游指点讲解。沿江山水如一幅幅长卷渐次展开在我们面前:时而是如切如削的崖壁;时而是一线通天的流瀑;时而是嶙峋兀立的怪石。由于峡谷短小,每段峡谷的特点并不突出。依我的观察,整体上其雄峻的气魄基本与长江三峡相类,形体规模自然小些;而水流的平稳,峡谷的幽静,又颇有漓江之秀。
令我惊奇的是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野谷里竟然有人家居住。其中有一个名叫“十三户村”的小村子,就坐落在楞枷古峡左岸稍微开阔些的山脚。远远望去,茂林修竹间楼舍俨然,几条空无一人的小木舟在江边飘荡。据说村民的先辈是广东中山人士。清代末年,逃难至此,不幸遭了劫匪,所有财物被劫一空,只好就地生根住了下来。没有土地耕作,他们就以打鱼淘沙为生。至今村里每家都有两条船,大的淘沙,小的打鱼,却也幸福美满。
小艇继续漂流,时有电网水管从头顶高高地横空穿过。过了羊跳峡后,前方右手侧山势稍缓。在一块开阔地上竟然有一所学校。导游说这里的孩子都是家长驶着小船送来读书的。来校时带足一周的干粮,食宿在校,周末再由家长接回。更加匪夷所思的是,这所简陋的学校里竟然走出过一位清华大学的农家子弟。广东省教育厅为此亲自嘉奖学校20万,才有了现在的两层教学小楼。
说话间,游艇到了学校附近。大约是课间,孩子们正在戏耍。有几个衣衫单薄的孩子还跑过来惊奇地望着我们。
羊跳峡的终端是龙宫滩,这也是我们此行漂流的终点。远远望去,前方峭壁上“云涛九派”四个大字赫然入目。另有密密麻麻的小字看不清楚。导游说那是韩愈被贬阳山令时,一次溯流而上到连州府陈事,夜宿这里所作的一首诗,诗名叫宿龙宫滩。诗的内容如下: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奔流凝激电,惊浪似浮霜。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小艇至此就调头返航了。三峡之行也告结束。我站立船头默诵着韩愈的诗沉吟良久。韩愈出生于河南孟县,虽自云祖籍河北昌黎,但我向来是攀附他作老乡的。没想到孤身飘泊岭南的我,在这里邂逅了一千多年前一位老乡的身世之慨。想想自己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地上走一宿、天上飞半晌即可归家,尚长受乡愁的煎熬。一千多年前的韩愈,无过而见逐到这蛮荒之地,该是怎样的心情?
恍惚间,朋友问道:“你觉得我们这次漂流值得吗?”我反问道:“逃离都市的喧嚣,于高峡幽谷间叹生民之坚韧、发思古之幽情,你说此行虚否?”友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