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镇寻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江南名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半壁九尊泥塑罗汉,堪称国宝。之所以只有半壁,是因为那半壁已毁于一场火灾。塑壁罗汉将当时寺院最盛行的画壁巧妙地移植到雕塑之中,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以山水为背景,置罗汉于其间的一件独立完整的艺术作品,远观塑壁,那突兀的山岩,卷舒的云气,翻滚的浪花,与神态各异的罗汉,动静交融,遥相呼应,把千姿万态的海上仙岛和棚棚如生的洞中罗汉,浑然一体,形成了一幅古雅而壮观的立体山水画。远望如峰峦参差,近看则塑工精细,丰富多彩。这些塑像尽管历经千年、屡经沧桑,依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失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杰出的精品。一面泥塑,又身处多雨潮湿的江南水乡,却历经千年沧桑仍能保存下来,令人叹为观止。

    寺内还有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的衣冠冢。据传陆龟蒙曾在此隐居,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就是他留下的遗迹。或许是大年时节,也不知有什么讲究,陆龟蒙的墓前竟有不少人在那里烧纸焚香祭奠,想必那些前来祭奠的人不一定都是陆龟蒙的子孙吧?

    在保圣寺“清风亭”的西面,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纪念馆,展厅后面是叶圣陶的墓园。叶圣陶虽不是甪直镇人,但他在这里曾执教5年,叶老一直把这里视为他的第二故乡,因而在临终时嘱托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甪直。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叶老的心思,因为这里是他的事业发迹之地,他的一些名篇正是从这里诞生的,如高高的银杏树、多收了三五斗等。

    离开保圣寺,我们又来到萧宅。萧宅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它原为镇上杨姓武举人所建,后来售予里中望族萧家的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冰黎(1881-1946年),名钓,毕业于苏州高等师范学校。后来执教于“五高”并与沈柏寒、严大容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诸多贡献。其子萧乃震早年留学德国。孙女萧芳芳现居香港。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参加拍摄影片200多部,先后获西班牙电影展最佳女主角奖,香港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等。现萧宅内设有“萧芳芳演艺馆”介绍了她的从影生涯,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

    出萧宅不远就来到王韬纪念馆。这是一座清式建筑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宅内展示王韬的生平事迹。王韬是近代甪直名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改良主义先驱。曾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在香港与友人集资买下英华书院,改为中华印务总局,创办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以政治为主的报章偱环日报,鼓吹变法自强的主张,影响深远。

    从萧宅出来,我们沿着也不知叫什么名的河街,来到“万盛米行”万盛米行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该米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粮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及其周围十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于1917年在甪直执教时撰写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万盛米行为背景,该文被选进中学教课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一九九八年甪直镇政府斥资恢复万盛米行原貌,再现了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同时两廊陈列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各式器具,集江南农具之大成,成为一处具有独特水乡风味的景观。

    虽是大年初一,来这里游玩的人却是络绎不绝。然而,任熙熙攘攘的游客聒嘈,小镇的老人孩子却是那样的安静祥和。古镇居民还保留着几百年前古老生活的意韵、淳朴、宁静和幽雅,让人羡慕,令人留连往返。

    老街小巷,石桥流水,乡风市声,望着这江南小镇上傍水的长廊和石拱桥,还有那挂着红灯笼的小茶馆,心中便油然升起对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生活的向往,总觉得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或许,我的前世就生长在这里?

    倘佯在小桥流水古宅旁,人不由得便放松心情。古老而恬静的小镇,涤荡着人的心灵、净化着人的灵魂;我不由得让思绪随小桥流水而去,飘过小巷古宅,穿越时空,追寻着梦中的伊甸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