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到战场的第二师团却丢盔卸甲、伤兵满营。关东军负责新闻宣传的军官实在看不过去,提起笔把日军报纸呈上审查的《我无敌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新闻标题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我无伤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拐弯抹角地嘲讽了这支“软蛋”部队。
到后来,每次战斗,对手一听对手是“大阪师团”,往往士气大增,抢着和第四师团交战。
刚到前线的第四师团猝不及防,接连吃了几个窝囊的败仗,甚至牵连了友军,以至于友邻部队向十一军司令部抱怨:“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因为敌军士气大振,也会打输……”
自此,日军第十一军指挥官只好让第四师团专心在后方“待机”了。
曾有一次,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不信邪,派第四师团在会战中打主攻,结果第四师团刚一上场就被赶了出来,全线溃败。
鉴于会战中的表现,第四师团成了日军的“丧门星”,哪个军都不要它,大本营只好将其改为直辖部队。
这下第四师团的兵有的吹了:“老_子当兵就在甲种师团,开战时属于关东军——精锐,仗打起来在十一军——还是精锐,最后十一军装不下我们了,只好改大本营直辖……”
后来日本战败时,第四师团正在泰国的曼谷附近休整。
与其他不肯接受战败命运的日军部队不同,第四师团的投降与回国进行得异常顺利。
当全体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的第四师团官兵出现在日本港口时,本土那些营养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惊。
统计下来,第四师团是日军南方军中战死最少、装备物资保留最完整的部队。
美军对这个师团的评价是“爱好和平”。
而第四师团回国后,也马上体现出这一特点来,回国后第二天,就有官兵跑到美军兵营前,整齐地摆开摊位,兜售起战争纪念品来。
第四师团为什么在日军中这样独树一帜呢?
司马辽太郎认为,这是大阪的独特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诸侯(即大名),而诸侯服从于天皇。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有些不同,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与商业有关,对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
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大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那就更谈不上了。
于是,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
虽然在二战中,出身于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能不死还是不死。看待上级命令,出身于大阪的官兵也习惯“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无益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则。
……
对这去后世闻名狭尔的日本第四师团部队,叶云飞心中是好奇多于紧张,之前就想过能不能有机会碰上见识一下,现在这么巧,真的面对面碰到了。
这时,远处传来隐隐的引擎轰鸣声,‘机械化集团部队’的妹子们赶到战场了。
吴佩芙与冯玉香一路紧赶慢赶,终于见到平安无事的叶云飞,一颗紧张的心才终于放下。
尔后,张笑铃等一帮‘眼镜蛇特种部队’的妹子,也纷纷赶到,叶云飞手中的军力,至此集结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