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里就没有这样的词汇。
的确、他要说的话并不仅仅只是一句‘遵命’,布莱克的话没说完,但并不是要拍马屁:
“陛下,教廷方面来了第三批人,是否依然拒之不见?”
“依你之见呢?”
丕平没直接回答,反而把问题推了回来。
帝王总喜欢考验臣民,这个举动有着深层次的意味,无论臣子回答与否,甚至是直接回答、犹豫了一下回答,或是直白的回答、拐弯抹角的暗示,在君主眼里都属于考核指标。
简单来说,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想要摸清你这个人。
如果你的回答越了界,或是一不小心触碰到了君王的底线,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刘邦就曾向韩信询问自己的统兵之能,得到的回答是:‘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然后刘邦又问,那韩信你的统兵之能如何啊?
韩信自豪的说:‘臣多多而益善耳’。
这也是多多益善这个成语的由来,通俗来讲、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越多越好。
所以整个对话翻译过来就是:‘老板你的水平也就能带十万个人,但我不一样!多少兵我都能带!指挥起来都没有问题!越多越好!’
虽然紧接着韩信就意识到了不妥,并以‘陛下善将将’一说圆了回来,但刘邦对他不满的种子终究是扎下了。
大汉立国之后,计划除掉的人员名单里,韩信首当其冲。
并不是刘邦小心眼,而是这个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远远超过他,已经成了一枚影响稳定统治的炸弹。
而引来杀身之祸的,很有可能就是当初的一句话、一个多多益善的回答。
对于大臣而言,办事不利要挨收拾、做事太优秀也要担心掉脑袋,收受贿赂说不定哪天就要被清算,可假如一点不贪、上位又会怀疑你是不是有其他目的。
帝王之心旁人难测,所以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
择人而噬,这个成语可不仅仅只用来形容野兽。
未能察觉出帝王的问话是一场考验的大臣很难有好下场,然而假如有一个人能把皇帝心思揣摩得透透的,那他会死的更快。
所以,丕平看似随意的询问布莱克意见,实际上是在考虑、怎么才能把下首的大臣扒开人皮看看内心所想。
他要看透你、掌控你。
所以、才询问你。
你要怎么做?
回答呢?
推辞呢?
奉承呢?
还是像布莱克一样直言无畏呢?
千万想清楚了再回答。
毕竟、君心难测...